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培训 > 学员论坛
学员论坛

不忘初心 不负韶华——致敬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红军洞守护者张爱华老人

发表时间: 2021-12-13 来源:管理员

不忘初心  不负韶华

——致敬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红军洞守护者

张爱华老人

参加信阳市2021年秋季学期乡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时,我有幸拜访并现场聆听了57年信守诺言守护红军洞的八旬老人张爱华的访谈课。老人虽然八十有余,但思维清晰,谈吐自如,精神抖擞。看老人饱经风霜的面容,听老人掷地有声的话语,我的思绪跟随着老人的讲述飘向了遥远的革命战争年代,也深入了解了张爱华老人起伏跌宕的一生,与根植于老人心中那永远不变的红色信仰,对革命先烈无比的敬重之心,对党对国家一生不变的铮铮信念与浓厚情怀。

在老人动情的讲述中,时光追溯到1947年,我与同学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七岁的小爱华瘦弱的身影。张爱华的父亲张贤盛是铁骨铮铮的红军打旗兵,母亲黄本英是作战英勇的游击队员。由于父母均参加革命常年在外战斗,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疯狂报复和杀戮,闯入家中将年仅七岁的小爱华抓住扔到河中企图淹死,但幸运的是被人救起。由于被冰冷的河水长时间浸泡,导致她一直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当虚弱的小爱华再次醒来时,她已在我军部队医院,眼前都是戴着“五星帽”的人。老人回忆这段往事时眼眶湿润了,她说那种刻骨铭心的重生感觉,永世难忘。由于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洗礼,张爱华在幼小的心灵中立下了“党救了我的命、党教会了我做人,此生跟党走、报党恩”的铮铮誓言,并用一生的时光默默践行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嘱  托

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把小爱华送到当地的学校度过了8年学生生涯,为她解决了衣、食、住等问题。小爱华学习刻苦,乐于助人,成绩名列前茅。1961年,张爱华被安排到陡山河乡小宋湾村教书,随后又调回湾店村王湾组。期间,她既当教师,又当村计生干部。1963年,张爱华与本地大她5岁的一位烈士的儿子潘国章结了婚。

1964年春,被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大别劲松”的老红军刘名榜回到家乡郭家河,看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后山上一个个红军洞(位于郭家河西南部与湖北红安七里坪连在一起的鸡公寨,有一片山洞群,是当年与敌人进行游击战的红军战士的藏身之地,这片山洞群因此得名“红军洞”),十分感慨动情。面对老部下之女张爱华,刘名榜感慨万千:“新县是革命的老根据地,也是无数革命先烈战斗和牺牲的地方,这里有你父辈的足迹,是烈士们安息的地方,也是历史的见证,你要保护好。”张爱华用力点点头,在心里对自己说:“报党恩、颂党情,一定完成首长嘱托,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与使命!”

行  动

说干就干!年轻的张爱华身体好,吃得了苦,但是面对几百亩山川树木、几十个山洞遗迹,刚开始还是有些力不从心。通往红军洞的山路崎岖蜿蜒,灌木丛生。受溪流冲刷,小路上石板光滑,走起来险象环生。张爱华先是拿着镰刀披荆斩棘,一开始开山的进程缓慢,小试牛刀后,慢慢地摸索出许多经验。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不曾言弃。有人曾计算,她上山保护遗迹走过的路相当于2个长征的距离。老人回忆:一次巡护中,由于雪天湿滑,她不慎一脚踩空,落入冰冷的潭水中,幸亏被路过砍柴的村民发现,回家一连高烧十余天,稍好一些后又挣扎着上山。爱人潘国章看她那执着的劲头,默默地也摸了把砍柴刀一路护送,从此这支一个人的队伍变成了两个人的坚守。

一次,一位温州籍商人想上山开矿,将挖土机、钻探机等设备都开到了山上。夫妻俩不放心,轮换着每天上山守护,撞见工人马上炸药开山,张爱华一下子扑在放炸药的石头上。见不怕死的她软硬不吃,温州人只好放弃。春去冬来57载,张爱华制止各种损坏革命文物旧址行为20余次。

坚  守

张爱华57年风雨兼程,义务巡山修路、祭奠英烈、保护文物、宣扬革命史,倾心呵护着这片精神火种,再现了当年的红军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老人的执着坚守,当年无数先烈战斗过的一个又一个红色遗址得以重现、发掘、保护并被世人瞻仰学习,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1933年,40岁的女共产党员晏春山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灌辣椒水、钉竹签等酷刑,她始终不透露游击队的去向,最后将敌人引至远离游击队的鸡公寨大花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后跳崖牺牲。张爱华默默守护晏春山牺牲的旧址,每个月都要到山顶上的烈士跳崖纪念地看一看。每次巡护,老人都要带上镰刀和毛巾,把晏春山烈士纪念碑擦了又擦,说是为烈士“擦擦脸”,用镰刀把遗址边的杂草除净,为烈士“打扫卫生”,义务割草、垒石,疏通、整修此处近千米的山路,使前来缅怀瞻仰的社会各界人士上山畅通无阻。

跳崖地附近的山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个山洞。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部队主力胜利突围后,留下坚持斗争的刘名榜、肖先发、邱进敏等人,组成罗礼经光中心县委,下辖罗礼、经光两个县委。为躲避敌军,县委机关就设在山洞里,这里也是中共大别山工委纪念地。当年,这些洞穴保护着红军战士,留下了不灭的革命火种。为了获取红军洞确凿的数据,重现历史,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来调查。出发时她捡了一根枯树枝折成50段。每到一处山洞,根据平日掌握的历史资料和党史文献,认真察看洞口遗址记载,核实无误后就往洞口扔一段小树棍,老伴儿潘国章再做文字记录。几天的核查工作结束后,她手中的树枝剩余了8段。由此得出结论:红军洞遗址共计42个。如此大规模的红军洞群,在国内比较罕见。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给革命遗迹“正名”,张爱华多方奔走呼吁,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红军洞”于1979年被列为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8月2日,“红军洞”纪念碑建立,并修通了山路。

传  承

1981年,新县文物局为张爱华颁发了一个闪亮的“红本本”——义务文物保护员证。没有分毫报酬,但张爱华自觉获此殊荣,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更重了。数十年来,张爱华坚持写日记,在斑驳的日记本夹层,一直存放着几份“征集文物收据”,上面记载着她和村民们向文物部门交献的文物。吴焕先的怀表,刘名榜的碗,何耀榜的酒壶,红军战士们用过的马蹬子……数年来,已记不清向文物部门交献过多少文物,只知道有些陈列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纪念馆,有些珍藏在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展馆。

张爱华还义务当起爱国主义宣讲员、党史讲解员,向前来的人们讲述大别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和我军荡气回肠的奋斗史。八十多岁的高龄仍然坚守宣讲红色故事的第一线,而且讲述时始终保持站立的姿势,她说这是对革命先烈的尊重。张爱华讲过宁死不屈的陆汉婷夫妇,雪夜寻粮摔下悬崖的肖先发、红军和敌人打游击、百姓冒死为红军送红苕、村民暗地里为游击队伤员打井……她还亲自带领学员到山上的红军洞开展现场教学,对各个红军洞如数家珍:“保密洞”是红军开会的地方、“休闲洞”是伤员们养伤的地方,“小亮洞”是警卫站岗的地方、“穿洞”的好地势适合打游击……无数学员通过她的讲述,想象红军当年在这里以石板为床、茅草为被、缺衣少粮的艰苦岁月。

2012年,张爱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文物保护员”,2017年被评为“第三届信阳市道德模范”,2018年被中共信阳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荣登8月“中国好人榜”。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县视察期间,会见了当地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张爱华夫妇就在其中。张爱华告诉我们:“那天,习近平总书记与我们交谈了10分钟左右,我聆听了总书记的每一句话,每一句话都让我很受触动。让我更加坚定了守护红军洞群的责任、传承好红色基因的使命。”

访谈课结束了,有位同学拉着老人布满青筋粗糙的手说:“您是光荣的红二代,当年又是文化人,原本可以到外面的世界有更大的作为,但是您却选择留在这里奉献了一生的光阴,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您后悔选择这样的生活吗?”

“毛主席说:‘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可为’,我选择的地方,就是党指引的地方。新县郭家河乡是有名的将军之乡,走出了十余位将军,有3500多名先烈为新中国建立献出生命。红军洞群等革命遗址是革命先辈们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精神的见证!我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和汗水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这就是我对党的忠诚,我认为值得!”张爱华老人饱经风霜的面容迎向讲习所课堂上方鲜艳的党旗,抚摸着胸前闪闪发光的党徽,神情肃穆,目光如炬。

(作者:高伟,信阳市2021年秋季学期乡科级干部培训班学员,信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后一条: 学院的清晨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