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培训 > 学员论坛
学员论坛

走进大别山

发表时间: 2018-11-13 来源:管理员
不知什么时候,也许是人们讲述刘邓大军的故事,大别山走进了我的记忆。

春夏之交,大别山草长莺飞,山清水秀,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盎然景象。

我千里迢迢走进大别山,追随历史的足迹,穿越历史的硝烟,走进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宣化店中原突围纪念馆……聆听一个个英雄故事,经历一次次血与火、生与死的叩问。

大别山是红色的山、革命的山、英雄的山,大别山更是书写军民鱼水深情的山。当年,大别山的父老乡亲用他们深深的爱养育了一支英雄军队,这支英雄军队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之中,深深的扎进大别山这片沃土,军与民深情相拥,铸就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这道铜墙铁壁上书写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永恒真理!

纵观古今中外,军队的构成特别是士兵都来自老百姓,来自工人农民。国军、红军也是这样,几乎都由穷苦大众构成。然而,经历波诡云谲风云际会,忠奸善恶却大相径庭。国军依托其政府财力、强大的外援以及地方豪强,与老百姓背道而驰,甚至本就来自于劳苦大众的官兵,常常骄横放纵,烧杀抢掠,加害于民,最终走上与老百姓为敌的道路。红军赤手空拳,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老百姓,于是把自己深深的植根于老百姓当中。他们给老百姓耕田造屋、架桥铺路;他们烧毁地契、债券、账本,给老百姓分田分地;他们纪律严明,进村入户鸡犬不惊,秋毫不犯。红军成为有着崇高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的人民军队,赢得了老百姓的深深信任,才有了老百姓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最好的留给红军伤病员吃的感人场面,才有了母送子、妻送夫参加红军的佳话,才有了为红军送情报、抬担架、看护伤员的动人情景。

在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的墙上挂着一个“拥军袋”,当年大别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这样的粮袋。老乡们在做饭的时候,都要往里面装一把粮食,积少成多,用来支援红军……

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拥军袋”的动人故事。我心为之一动,凝望着这条“拥军袋”。这是一个蓝色的袋子,袋子上缝着一颗红五星,十分醒目。

几十年前,没有杂交水稻,没有化肥农药,没有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农民靠传统的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凭劳力春种夏耘,常常食不果腹,艰难度日。做饭时还要匀出一点点口粮装进这袋子……这袋子装的是粮食吗?这袋子装的是大别山父老乡亲甘甜的“乳汁”,是对红军的热爱,是军民鱼水深情!    

徐向前说:“红军的力量在于民众之中……”

刘伯承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这是第二野战军在大别山战斗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邓小平说:“我们离开了党的领导活不成!离开了人民,离开了枪杆子,更活不成!”

从黄麻起义,到支援解放军渡江战役;从陈潭秋回乡秘密发展党员,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到共和国的诞生;大别山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等英雄军队,仅不足十万人的新县就有5.5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

一次次胜利昭示着:“离开人民就立不住,活不成,打不胜。”“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巍巍大别山,时时刻刻都在讲述着、提醒着、警示着!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一次次农民起义,一次次揭竿而起,一次次振臂高呼,一个个新政权的建立,一次次兴亡更替,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劳苦大众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走进大别山,我想起了“窑洞对”。面对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万分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考量着执政能力。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一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内乡县衙的对联,习近平总书记曾念给菏泽市市、县书记们听,告诫人民公仆要勤政为民。

“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南阳府衙内的对联,时刻警示着流水的官员。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讲的是西汉时期南阳郡太守召信臣、杜诗两位太守勤政爱民的故事。

什么是“父母官”,是把老百姓当作父母来尊重、来爱戴、来尽孝的官!

走进大别山,穿越时空。当我们去回顾悲壮的“红田惨案”的时候,当我们去感恩大别山父老乡亲无私奉献的时候,当我们去欢呼刘邓大军的伟大胜利的时候,我们更期待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早日实现!

(作者:蒲光树,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统一战线“重温革命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学员)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