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培训 > 学员论坛
学员论坛

弘扬大别山精神 甘当党的事业一块石

发表时间: 2018-05-02 来源:管理员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培训前,国栋经理让我当班长,我感觉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想尽力把活儿干好,由于能力有限,不到位地方,还请领导和同志们包涵、谅解。

         我是大别山干部学院的重读生,三年时间两次培训,身份不同,感受也是不同。上一次随国防大学来进行朝圣、祭拜、学习,那是军人的职责所在;这次来培训,我理解国投矿业党委和领导的意思是,通过开小口、挖深井,带领大家品味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帮助大家聚焦党建多思考、结合工作多转化,把理论的历史源点学懂,把精神的内在重点弄通,把业务的结合落点做实。但是,大别山革命精神对我们央企的党员干部到底有没有用?为了代表大家发言,我一路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几天的学习感悟,我感觉大别山精神对企业党员干部来说有以下四方面作用:

          一、大别山精神是讲政治、锤党性的磨刀石。从哲学角度来说,人是不能不讲政治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我们都没有生活在真空里,特别是党员干部,更不能不讲政治。吴焕先作为富家子弟为农民烧了自家田锲干革命,周大娘为了保护王树声交出了大儿子代为牺牲,吴焕先和周大娘两人一贫一富、理论水平一高一低,但他们讲的都是政治,政治是众人之事,是民族大义,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员干部都是公司建设发展的倚天剑、屠龙刀,剑要常练、刀要常磨,大别山精神,就是讲政治、锤党性的磨刀石。

         二、大别山精神是解难题、理思路的上马石。古代的大户人家,在宅门前常设置一块有两步台阶的大青石,专供骑马的人上马下马用,这块石头叫上马石。与之相对应的是让人摔跟头、吃苦头的绊脚石。有趣的是,勇敢的人能够直面困难、解决困难,往往把绊脚石变成上马石。大别山革命经历数次血雨腥风的考验,王明强令苏区红军攻取中心城市,红二十五军损失惨重;张国焘盲目推行肃反运动,一批红军优秀将领含冤而死。历史证明,照搬教条,不顾实际,革命必然失败。但大别山革命先辈并没有因此退缩,在失败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坚持28年红旗不倒,打破了旧世界,建立了新社会。我们公司的转型发展、个人的工作生活中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关键也在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绊脚石变成踏上新征程、开辟新局面的上马石。

         三、大别山精神是谋幸福、促和谐的点金石。古人讲:“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西游记》第四四回,“我那师父,呼风唤雨,只有翻掌之间;指水为油,点石成金,却如转身之易。”这两段话意思就是,在某一个点想明白了、做明白了,就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1934年10月,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后,敌人对大别山进行残酷清剿,30余人的妇女排坚守金刚台,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们乐观地编了一首歌谣:天当被子地当床,野菜野果是食粮,牵着敌人满山转,金刚台上把歌唱。从歌曲中我们能够感到红军女战士的积极乐观和满满的幸福感,为革命、为大众就是他们的点金石。幸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人比较出知足和幸福,也有人比较出欲望和痛苦。想想革命先烈,想想大别山地区有的乡镇,现在还没有恢复到大革命时期的人口数量,而我们身在北京、人在央企,衣食无忧、前途光明,没有理由不幸福、没有理由不团结和谐。

         四、大别山精神是能干事、不出事的压舱石。三国时候,孙吴太守陆绩为官清廉,退休后乘船回家,因为家当太少,船吃水太浅容易翻船,就搬来了一块大石头压舱,这块石头就是压舱石。最近我们都观看了大型记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十八大以来为什么党和国家的事业能兴旺发达、一日千里,一方面是因为领袖英明、人民实干,另一方面是没有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种“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都是相通的,不怕慢就怕停。当邓小平的女儿问他长征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时,小平同志的回答却只有三个字“跟着走”。徐海东大将建国后拒受大将,他常说:“没有党,没有革命事业,我只是一个穷窑匠。”我们学习大别山精神就是要常吹吹从严治党的“集结号”,敲敲自我净化的“警世钟”,念念监督约束的“紧箍咒”,跟着党的事业走,按照党的要求做,不掉队,有作为。

集石为山,大别山精神,就是这一块块磨刀石、上马石、点金石、压舱石;上军校时,我们经常唱歌曲《雨花石》,其中一段歌词我还记得比较清楚,“我是一块小小的石头,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千年以后繁华落幕,还在风雨之中为你等候,我还在土中为你守候”,我想,我们就是要做党的事业、做国投矿业发展的一块小小的石头,为国投矿业的发展奠基,为我们的美好生活铺路!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学员陈新昌(二〇一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