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胜
七里坪革命旧址
一踏上红安这片热土
就感觉脚发烫,心发烧
七里坪每一处革命旧址
都是一所“列宁小学”
教员有马灯、斗笠、蓑衣、标枪
“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革命精神
学生有聆听、注视、沉思
以及青石板上的足音
从桂花树上跳下的风声、雨滴
苏维埃银行、合作饭堂、中西药局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笔笔,馈赠种子、营养和芬芳
邮电局、工会旧址,依稀有亦工亦农的
手艺人、店员、雇工或雇农
往来奔走,呐喊聚力
沿长胜街依次参观,流连忘返
驻足于光浩门广场
拿出手机拍照的手
啪啪作鼓掌状
八面旗雕塑
英雄山的火种不熄
八面来风吹拂
燃烧的火焰
汇聚成八面鲜艳的红旗
飘呀飘
日复一日,无休无止
在山下,领略鄂豫皖苏区精神
火焰般明亮
黄麻起义,攻克新集,挺进中原
列宁号飞机重新起飞
一个个历史事件
升起飘扬的红旗
敬仰和赞叹,涌出心底
在山上,红旗凝聚的雕塑
威风八面
拾阶而上,环行默视
万千涛声激荡思想的大海
红火生活由无数先烈用热血换就
珍重,且珍惜
谒许世友将军故里
清流潺潺,茅台酒香依稀
红色许家洼的灵性山水
恭迎将军归故里
凝望中,背柴的母亲,笑貌至祥
跪泣的将军,宿老屋,弄火塘
话乡谊,音容暖怀
故居的陈设依然,况味安谧
翠柏苍松,竹溪荷韵
让困了的将军安息
昔年乱云飞度,万枚像章佩心头
忠义情和智慧气不散
赫赫战功付赤诚
粗茶淡饭,草鞋布衣,享誉国人
“活着尽忠,死后尽孝”
衷言醒世
鞠躬,瞻仰,感喟。
不忘初心
大别山干部学院学习
将军正气回荡,滋心养肺
红田祭
你们安眠在这里
红白两种小花
静静地开放
山间溪畔不再有愁苦
恶魔的屠刀生锈,像败叶枯枝
正在腐去
你们为真理所抛洒的鲜血
凝聚的小红花
有纯真、清新的,有迷离、混沌的
更多的是璀璨、艳丽
大别山区独有的花卉品种
坚毅、执著,定格于煌煌历史
蝶拥石碑的小白花
来自瞻仰者亲手折叠的素娟纸
她们洁净、虔诚
像一双双仰望的眼睛
又似一颗颗
拱卫寰宇的星星
你们安宁地睡在红田
四周猎猎飘扬的红旗
延伸梦想和希冀
稻穗般的头颅
低垂着,低垂着
一如泣日月的风雨
悲伤久长
重走红军路
当年的脚步急促、警惕
如今的足音轻松、闲适
青石和流水,以前是什么样子
只见树叶在青石板坐禅
阳光于清流中溅花、作鱼
地主豪绅的魔爪早被迅雷击断
先烈们高昂的头颅
在一棵棵巨大的冬青树上新生
探访的人儿
随石径、石墩、石阶
上上下下
沿路的景致,凌寒斗雪
思源时节,初心归根
那熟悉的村寨,熟识的工人和农民
当年革命的誓言铮铮
走过去,拐弯遇见灰军装、红五星
嘘寒,问暖,歇息,话别
仿佛穿越而来的战友,故地重游
黎明的镜湖
冰凉的冬月挂在寂寥的天空
即将破晓的大地
万籁俱寂
大别山干部学院的镜湖水
仿佛那刚刚洗去的梦呓
有点儿朦胧,又清澈依稀
再往前走,一流水声起得更早
顺着山坡、越石而过的身影
充满坚定
此前引我循步道、转栈桥、寻镜湖的
值夜保安,亲和的叮嘱
温暖耳畔
伫立于湖边的观景平台
黎明的月色
愈发娇柔、迷人
山脉,丛林,卧石,亭栏
与俯瞰下的学员公寓,遥相呼应
给我以安宁,以静谧
英雄的大别山
岂不也是历史长河中
一面如镜湖般明亮的镜子
收藏有无数先烈的音容笑貌
照耀着继往开来者
奋进的足迹
作者简介:李志胜,濮阳市粮食局大别山党性教育培训班学员。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河南省濮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濮阳市分会会长,著有诗集《雨蝶和雪鸽子》《音乐中的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