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周四下午。
按照大别山干部学院的统一安排,我们河南省委党校县处级一班全体学员先是拜谒许世友将军墓,之后是到新县泗店乡任畈村,开展“干农活、体民情、接地气”体察式教学。
离开许世友将军故里,车子径直开到第二个目的地。学员们下得车来,教学点上已准备好了打糍粑的米饭和舂豆浆的大豆。大家争先恐后,开始体验农家活计。
我半年前在此体验过,所以将机会留给了其他学员,独自一个人踱步到了西边的小路上。路中间站着一位老大娘,我上前去和她搭讪。不巧的是老大娘不会普通话,浓厚的地方方言十分难懂。好在连比划带反问,总算得到一点信息。
老大娘介绍,他们这个村子叫做任畈村,她姓郑,郑维山将军是她本家的爷爷,她家里共有9口人,都在外面生活。丈夫过世了,现在她一个人在家,是一位72岁的老大娘。
我问她晚上吃什么饭,她说吃面条。说着,就拉着我要我去她家。我为大娘的热情所感动,拉着大娘的手走进了她的家。这是一个两进院落,后边的房子比前面的略新些,面西对着小路。大娘拉着我去她厨房,让我吃她做的面条。
天已暗了下来,厨房里更暗。拉一下开关绳,电灯不亮。大娘说:“坏了”。大娘到屋里找了找,没有找到新的灯泡,我想给她买一个,又不知道附近什么地方有卖的。犹豫间,大娘掀开锅盖,拿来碗筷,给我盛面条。
盛情难却,我接过碗筷,象征性尝了一下大娘的手艺。谁知大娘一勺子下去,给我倒了差不多一碗,然后拉过来一个凳子,让我坐下吃。
所谓的“面条”是吃剩下的面条加热的,里边又加了些小肉块,像是稠米饭。因为在此停留的时间有限,又不好意思剩饭,我大口向嘴里扒拉着,至于大娘又说的什么,我一句没有听清楚。放下碗筷,终于听清大娘的一句话:没有事来家里。
我无所表示,觉得过意不去,掏出一百元钱给她。谁知大娘马上变了态度:“不要,不要嘛,我不花钱,一分钱都不花”。“明天你去买个灯泡,找人给你换上。”我帮她找理由。
“不要,不能要。你以后不要来了!”大娘真的生气了。一再推让,我终于没有拗过大娘,将钱又装进了口袋。
大娘重又露出了她那特有的笑容。
下雨了,我告诉大娘,得走了。要不就赶不上同伴了。大娘重又拉起了我的手,说有机会再来。
雨越下越大,大娘执意从里屋送到大门外。我跑几步,一回头,大娘还在雨中给我挥手。突然间,我的双眼有种温温潮潮的感觉。
大娘与我萍水相逢,但那种待人的真诚与当年当地群众对待红军、解放军却惊人的相似。是世代的血脉传承,还是耳濡目染的感化?我们平时常说的为人要真诚,究竟实践过多少次?与郑大娘相比,我们不光是年龄比她年轻,在待人真诚、坦荡为人诸方面我们不仅仅“年轻”,还很幼稚。
大别山一行,不识字、不会说普通话的郑大娘,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给我上了一堂课外课。
难说再见大别山!只愿大娘长寿如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