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仲夏时节,按照校党委的安排,我们许昌幼儿师范学校全体党员干部来到大别山干部学院,接受了一场红色教育的洗礼,领悟大别山“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精神。?

这是一场追寻“红色记忆”的寻根之旅。穿越峰峦叠嶂的翠色,我们重返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老师们的讲授中,我们重新感受了在中国革命危急存亡的时刻,刘邓大军不要后方、自断后路的铤而走险,将战争局面反转。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我们对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哀悼,追思在大别山苏区牺牲的13万烈士英灵。在“红田”惨案遗址,我们倾听着平民英雄的就义故事,震撼于他们“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大无畏精神。在志仁小道,我们挥汗如雨,重温当年红军革命的艰辛困苦。走进大别山,我们好像离共产党员的“根”更近了一些。

大别山巍峨壮阔、绵延千里,这里是英雄的山,这里是革命的圣地。高山、深泉、革命儿女,自然与人的激荡铸就了大别山不朽的“魂”。这里多的是心潮澎拜的故事,感人至深的真情。然而最令我动容的,却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一腔热血的少女——肖国清,大别山的“刘胡兰”。1917年出生的她,9岁到列宁小学上学,10岁参加革命,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走街窜户,宣传革命,16岁为了掩护群众撤离,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被施以酷刑,就地活埋。9,10,14,16,四个冰冷的数字足以叙述她短暂的一生。可提起了她,我们的心却火热滚烫,她用年轻的生命谱下了永生的诗篇。岁月的长河里,还有多少个像肖国清一样的普通人呢?他们是红军战士,是随行的挑夫,是暗送物资的农妇,他们都是这片大山的孩子,而最终却倒在了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化成了田里的泥土,化成了树上的雨滴,化成了共和国丰碑上的花岗岩。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时常想,“肖国清”们为什么不怕死呢?在百岁红军老战士罗明榜的回忆录里,我找到了答案。他这样写到,“那个俘虏一边教我,一边问我:‘我们比你们武器好,人多,为什么老打不过你们?’我说:‘你们怕死。’‘你们红军不怕死?’‘是,红军不怕死。’‘你们也是人,为什么不怕死? ‘我们都是穷人,我们打仗是为自己打江山,为自己过好日子,不把敌人消灭掉,我们就实现不了我们的目的,而怕死是消灭不了敌人的!’”正是为了“过好日子”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这片热爱的大山,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生。就像国际歌里唱的一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动人旋律,用信念凝就了红旗不倒的传奇。

在历史的洪流中,这些“不普通”的普通人,用血肉之躯搭成了过河的浮桥,将那面红旗送到了光辉的彼岸。而我们,受惠于先辈们的付出,享受着和平年代的一切美好,慢慢地竟忘记了来时走过的路,忘记了我们党立党时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坚守我们的初心呢?是寒来暑往、披星戴月的坚持,是谆谆善诱、倾囊相授的决心。当我们站在宁静的校园,将一切繁杂归于简单,三尺讲台就是我们的初心答案。

我们的民族经历过苦难,从1840到1949,我们受尽了屈辱。我们的民族也在灰烬中重生,从1949到2050,我们终将迎来百年复兴。重温这段血与火的岁月,是为了铭记那些不能被忘却的纪念,更重要的是,我们接过了革命先辈们手中不曾倒下的红旗,在自己的位置上,坚定地跟党走下去。
跟着走,清风挽袖,初心如炬。
作者:张炎艳(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幼儿师范学校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