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培训 > 学员论坛
学员论坛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时代担当

发表时间: 2025-05-08 来源:管理员

此次为期五天的培训学习,短暂而又充实。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精心组织安排,课程别开生面,内容丰富多彩,让人印象深刻,令我回味无穷。尤其是参观许世友将军故里、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红田”惨案遗址,犹如与革命先烈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多次被他们忠诚信仰、勇闯新路、一心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所感动,使自己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思想受到了净化和洗礼,党性得到了锤炼和加强。


一、触摸历史脉搏,感悟信仰力量

大别山的革命历程,是一部“信念铸就传奇”的史诗。从1921年党组织建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十八年红旗不倒,靠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在红田惨案中,烈士程怀天被敌人砍断手臂仍高呼“共产党万岁”;红二十五军长征时,战士们在树皮充饥、草鞋磨穿的困境中,始终坚信“跟着党走就能见到光明”。这种信念,不是盲目追随,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对“人民至上”价值的坚守。

反观当下,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少数党员干部出现了“精神缺钙”:有的把理想当口号,有的将初心束之高阁。大别山精神提醒我们:信念的力量,在于它能在逆境中保持前行的力量,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定力。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或许不会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但常需面对“公与私”“义与利”的考验。唯有像先烈那样把信念融入血脉,才能在乡村振兴的硬仗中不畏艰难,在服务群众的琐碎中甘之如饴,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标语,而是日复一日的行动。


二、对标先辈事迹,检视初心使命

在培训过程中,我怀着崇敬之心走进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站在纪念碑前,凝视“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碑文,仿佛听见革命年代的冲锋号角,200多万大别山儿女参军参战、近百万英烈牺牲的壮烈史诗,让我深刻理解了“坚守信念”的精神内核——正是对共产主义的绝对忠诚,让红旗在血与火中28年屹立不倒。红田惨案遗址的现场教学让人几度落泪,30平方米的土地上,300多名革命志士被血腥屠杀,但他们的呐喊化作星火,点燃了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军粮,最后一个亲骨肉上战场”的支前热潮。许世友将军故里陈列的布鞋、草帽与染血的家书,无声诉说着将军七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四次负伤的铁血征程,将军“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的家国情怀,让我重新审视“勇当前锋”的担当。先烈们的选择无不启示着我们,真正的共产党员,必须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答卷。


三、凝聚奋进动能,践行时代担当

大别山是“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勇闯新路”的实践场。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二大苏区;长征中,红二十五军率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奠基西北打开通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战略转折的关键支点。这种“勇当前锋”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创新品格。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身处乡村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先烈那样流血牺牲,但同样面临着“坚守信念”的考验,是否能在复杂环境中守住初心?是否能在基层工作中耐住寂寞?是否能在群众期盼前勇挑重担?大别山精神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把口号挂在嘴上,而是将“坚守、担当、团结、奋斗”融入日常。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以先烈为镜,把培训中的感动转化为行动:多到群众家中问需解难,多在项目一线锤炼本领,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渑池大地上绽放新的光芒,让“老区精神”与“时代智慧”相结合,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历史从未走远,精神永照前路。愿我们以大别山为起点,带着对先烈的告慰,对人民的承诺,在新的长征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担当与荣光。

文/裴之鼎,系渑池县2025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前一条:没有了
后一条: 对话大别山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