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研究动态

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弘扬路径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

发表时间: 2025-03-03 来源:管理员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处,绵延数千里,号称“十万大山”。大别山北靠淮河,南接长江,自古以来,战略地位都十分重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创造了“28 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大别山精神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弘扬路径进行探讨,有助于深化对大别山精神的认识、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一、大别山精神的形成过程

1925 年 1 月,中共四大探讨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问题”。同年秋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大别山地区为中心,鄂豫皖三省农民运动快速发展,为更好组织农民开展斗争,大别山地区陆续成立了农民协会,党团组织在大别山地区也陆续成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工人、农民,宣传党的思想并组织革命活动,激发工人和农民的革命热情,工农运动获得极大发展,为大别山精神的孕育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两大方针,为大别山地区的武装斗争指引了前进方向。大别山地区先后举行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逐步建立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及皖西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得以建成。广大军民信念坚定、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大别山精神开始萌芽。在大别山精神的激励下,大别山地区广大军民先后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政权得到巩固。

全面抗战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党中央对华中地区的战略定位越来越清晰,1938 年 11 月,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在其领导下,大别山地区抗日根据地工作也取得新发展,1940 年底初步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这一时期,大别山区无数英雄儿女踊跃参军,敢于牺牲、敢于斗争,大别山精神得到极大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团结带领群众建立民主政权。为赢得大别山地区群众的信任与拥护,邓小平和刘伯承要求部队上下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正值炎炎夏日,路过西瓜地、果树林时,却无人采摘老百姓的瓜果;1947 年 11 月,大别山寒气逼人,为解决部队棉衣问题且不给党中央和当地人民增加负担,部队开展了一场自制棉衣运动,邓小平和刘伯承同战士们一起缝制棉衣,战士们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就穿上了新衣。这种纪律严明、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别山群众,大别山群众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全力支援解放军,并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大别山精神得以进一步丰富、完善。

二、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国共产党带领大别山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大别山精神。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本文结合相关学者观点,从“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四个维度诠释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坚守信念。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大别山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人在武汉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奠定了大别山地区人民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大别山地区军民能够在白色恐怖和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坚守大别山,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曾经历四次主力部队转出,但每次主力部队转移后,仍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守大别山。28年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大别山地区近百万人牺牲,无数英雄儿女以行动践行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

(二)胸怀全局。胸怀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体现。在革命的重要关头,大别山地区军民从全局利益出发,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胜利奉献自我,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典型例子之一。为打破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粉碎蒋介石企图把战火转移到解放区的阴谋诡计,毛泽东考虑实施外线出击、进军中原的作战计划。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战任务,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重要基础。四十多年后,邓小平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感慨道,虽然形势和条件不是特别有利,但从整个作战全局来看,是很顺利地实现了战略反攻的任务,跃进到大别山。

(三)团结奋进。团结奋进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与大别山区人民群众在革命中保持血肉联系,从土地政策到衣食住行,中国共产党把老百姓的大小事情牢记在心,感动了大别山地区群众,他们竭尽所能支援革命,军民团结一致、携手共进,为革命事业的胜利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每到一地,战士们都积极向百姓宣传党的思想、帮助百姓干家务、赠送百姓些许枪药。中国共产党还开展了多项巩固和发展生产的民生举措,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四)勇当前锋。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革命品质。大别山地区各个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党员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别山地区就出现了党员活动,且建立了早期党组织,1921 年11 月,陈潭秋在黄冈创建了大别山地区早期农村党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创建了规模较大的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勇当开路前锋,在总兵力不到 3000 人的情况下毅然北上,与国民党军队交战数次,转战近万里,历时10个月,到达陕北,是四支红军中率先到达陕北的队伍,为革命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信阳市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实践路径

河南省信阳市坐落于大别山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应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积极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拓宽大别山精神的实践途径,让大别山精神永远绽放红色光辉。

(一)基于红色资源,建立红色阵地。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709处,不少遗址是全国重点和省级、市级保护单位,比如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王大湾会议会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等等。这些纪念场馆、革命旧址是散发着革命荣光的“红色名片”,也是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的红色阵地。信阳市应规划好旅游资源产业链,将革命遗址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让人民群众眼睛看见绿色,心中感受红色,不仅能让人民群众学习历史知识,还能感悟大别山精神的伟大力量。

(二)基于网络发展,丰富传播形式。2024年8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面对如此大的网民基数,用好互联网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重要,要开发和利用好网络传播渠道。弘扬大别山精神,应借助互联网优势,创新传播方式,比如,在各类革命纪念馆网

站页面,为大别山精神设置专栏;创建大别山精神微信公众号,刊发系列文章传播大别山精神的相关知识;在革命场馆设置 AR、VR 场景,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大别山精神的力量,等等。

(三)基于当地高校,融入思政课程。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政治引导、价值引领、理论塑造、知识传授等多重功能。信阳市内各高校应将大别山精神与思政课建设结合起来。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授课过程中除讲授教材内容之外,应专题讲述大别山精神,以红色案例加深学生对大别山精神的理解。课前及课间时间也要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分享与大别山精神相关的红色故事,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课下可举办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各类主题活动,比如举行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照片展览

等,深化大学生对大别山精神的认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学校文化建设,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让大学生深化对大别山精神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四)基于理论学习,化为实际行动。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传承大别山精神,单靠理论学习远远不够,难以真切感悟革命先烈为何信念坚定、不怕牺牲。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将对大别山精神的领悟转化为具体行动,以达到情感共鸣。高校可组织大学生去革命旧址、纪念场馆开展实地调研,亲自走访信阳下辖县区的革命遗址,亲身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感悟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从而牢记自己的初心,将个人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高校还可以成立以研究、践行大别山精神为主题的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举办以传承大别山精神为主题的活动,以活动交流心得、促进成长。通过主题学习,大学生可将大别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在革命斗争中铸就的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我们应深刻领悟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同时也要拓宽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途径,将精神财富转换为实际行动,让大别山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