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参加学习培训,当踏上这片被热血浸透的土地时,“红田”惨案遗址的悲壮、许世友将军故里的质朴、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的巍然肃穆,如同一幅幅深刻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带来心灵深处的震撼与洗礼。这并非寻常的学习参观,而是与革命先辈隔空对话的深刻经历,让我在历史的镜鉴中重新审视并校准了党员初心的坐标。
“红田”惨案遗址:
血色记忆,警示后人
走进“红田”惨案遗址,肃穆的气息便沉沉压上心头。眼前这方不大的土地,在1927年那个寒冷冬季,竟成了300余名革命志士与无辜群众惨遭杀害的血泪刑场。凝视着那方刻满悲怆的纪念碑,我仿佛听见了当年不屈的呐喊与敌人冰冷刺刀穿透胸膛的声音。血泊之中,一个事实却愈发清晰:惨案虽由敌人屠刀酿成,却因群众舍身掩护革命力量而得以保存火种。斑驳的展板上,记录着当地百姓不顾身家性命,冒险藏匿红军伤员、传递情报的桩桩事迹。一位老妈妈为掩护红军伤员,面对敌人严刑拷打至死未吐露半字的记载,尤其令人灵魂震颤。
这方血染的“红田”,正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生动历史铁证。它深刻拷问着今天的我们:是否真正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倘若脱离了群众,我们的奋斗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红田”的每一寸泥土都在无声诉说:唯有根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方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与价值皈依。
许世友将军故里:
将军风范,激励前行
踏入新县田铺乡许家洼的许世友将军故里,简朴之风迎面而来。故居内,将军生前睡过的简陋柴房、使用过的普通农具、陈旧的桌椅床铺,无一不默默述说着这位叱咤风云的将领对朴素生活的坚守。最令我驻足动容的,是将军“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的独特遗嘱,以及他长眠于母亲墓旁的感人选择。那“三跪慈母”的动人故事,亦如一首深情的忠诚之歌——在革命征途上,将军对党的忠诚与对母亲的至孝完美交融,深沉而纯粹。
将军故居没有奢华陈设,却处处闪耀着赤诚光辉。将军一生以质朴践行忠诚,其精神力量不在物质丰饶,而在信仰纯粹。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亦不忘反哺养育之恩,这份朴素而厚重的忠诚品质,对当下某些党员中存在的作风漂浮、脱离群众现象,无疑是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将军的粗瓷碗里盛着的不仅是简朴家风,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浩然正气。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英魂不朽,精神永存
步入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高达数十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如一把刺破苍穹的利剑,象征着大别山革命先辈们不屈的脊梁与崇高的理想。英烈广场上,镌刻着鄂豫皖三省在册的十三万烈士英名,每一笔刻痕都承载着一段壮烈青春。纪念馆内,那面由三百块汉白玉碑组成的英烈纪念墙,无声地诉说着鄂豫皖苏区牺牲百万儿女的惨烈与悲壮。革命历史陈列馆中,吴焕先、沈泽民等先辈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事迹,让每一个名字都化作信仰的星辰。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大别山的每一座山峰都是英雄的纪念碑。这浩荡英魂铸就的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丰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精神如不灭灯塔,指引我们穿越迷雾险滩。它警醒我们:前路纵有千难万险,只要继承先烈遗志,发扬斗争精神,凝聚团结伟力,就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攻克不了的难关。陵园中那棵苍松在晨光中抽出新绿——革命血脉的传承,正在于我们如何将精神遗产转化为今日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大别山精神洗礼与时代叩问
告别大别山,心潮澎湃未平。“红田”惨案遗址的悲壮警示、许世友将军的忠诚风骨、烈士陵园的无言丰碑,已如滚烫烙印刻入灵魂。此行非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深沉扣问:新时代的党员当以何种姿态守护先烈用血泪浇灌的江山?
答案就在这山岭间:当如“红田”热土般永怀“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时时将群众冷暖置于最高;当如许世友将军般以朴素践行忠诚,让纯粹的信仰成为行动基石;当如烈士陵园丰碑般挺起“勇当前锋”的脊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承续血脉、勇毅前行。
大别山的松涛日夜回响,那是历史对今日的殷殷嘱托。在这片精神高地上汲取的力量,必将化为我们新征程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与奋发作为,唯有如此,方不负那长眠青山的热血忠魂,方能让信仰之光穿透岁月,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征程的每一步坚实足迹。
作者王晶,系国网河南经研院2025年度党员红色教育培训班学员
前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