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幕低垂,大别山雄浑苍茫的花岗岩躯体在湿润中静默,仿佛在无声地回忆。峭拔崖壁旁,松柏肃穆如披甲卫士,山花零落枝头,融入亿万坠落的雨滴,悄然没入深谷幽涧。雨水浸润着这横亘鄂豫皖三省的磅礴山体,也悄然渗入它褶皱深深、沟壑纵横的腹地,浸染着深藏的英烈往事。
时光回溯到1938年。日军沿长江北岸和大别山北麓猛攻武汉。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如尖刀般插入敌后。他们发动豫南群众,开辟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在日伪心脏地带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山林是屏障,人民是靠山。这支不屈的力量,予敌沉重打击。新四军和豫南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在大别山的沟壑峰峦间,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辉煌史诗,留下了无数感天动地的传奇。
硝烟终有散尽时。如今,青瓦白墙的村舍新居,如珠玉般点缀在大别山额间。昔日刀劈斧削般的褶皱沟壑,披上了烂漫的油桐花、沉甸甸的油茶果和饱满的板栗。飞鸟如精灵,穿梭于林霭晨雾,振翅投向新家园。青山叠翠,碧溪蜿蜒,那些血与火的抗战传说,早已悄然融入山水血脉之中。烈士陵园依山而建,青石垒砌的层层石阶肃穆向上,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峡谷劲风中猎猎招展。采自山麓的花岗岩墓碑,沉默伫立着。一个民族深沉的悲怆与不屈的梦想,都已被时光之刀,深深镌刻进这坚硬石头的肌骨纹理之中,为后世生者撑起一片遮风挡雨、铭记历史的苍穹。
一封泛黄的抗战烈士遗书,在岁月中辗转流传。纸页上,朴拙的字迹力透纸背:“爹娘放心,儿在队伍上有吃有喝,打鬼子要紧!”对年轻的妻子,他写道:“照顾好家,等胜利!”也许是对着想象中的小伙伴,他豪迈写道:“等大伙手里都有了枪杆子,定能把鬼子赶回老家去!”字里行间,是报平安的宽慰,是必胜的信念,是对亲人最深的挂念,唯独没有对牺牲的恐惧。多少年后,当他的孙辈们手捧这封珍贵的遗书,指尖摩挲着纸页,一字一句辨认、诵读,那熟悉的乡音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他们细细咀嚼着每一个横平竖直的笔画,忽然间明白了,那朴实的文字深处,一直蕴藏着中国共产党的信念锋芒——这锋芒,在每一个回荡于大别山谷的胜利纪念日里,都会被重新擦亮。
清明的雨水,顺着殷红似血的杜鹃花瓣滑落。那点点浸透山石的猩红,仿佛渗入了千百年沉默的岩层深处,化作了永不磨灭的印记。这个时节,从山脚到峰顶,层林尽染,杜鹃花如烈焰般燃烧着层层叠叠的山峦。即使在游人如织的和平时节,山石依旧沉默。然而,漫山遍野灼目流动的鲜红,难道不正是当年那无数面猎猎战旗,在时光长河中无声地招展,永远映照着这巍巍青山吗?
这由古老地壳隆起形成的苍翠群山,从未遗忘任何一方朴素的青石墓碑。那些以生命叩醒沉睡村庄的先行者,当厚土覆盖在他们身上,每一个被深深镌刻在坚硬山岩上的名字,都发出了激荡云谷、穿越时空的回响。
在群山怀抱的最幽深处,那些融入花岗岩灵魂的名字与故事,依旧在无声生长、沉淀。时光的雨水年年冲刷着墓碑的棱角,却使那刻入石髓的精神印记愈发清晰、愈发坚韧——它们早已化作漫山草木深扎于岩缝的苍劲根脉。当春日的阳光穿透林隙,洒落大地,那摇曳的新绿与山花,就是在诉说着无声的誓言,如同永不消散的山岚,温柔又坚定地守护着每一寸曾被滚烫热血深情浇灌的山河热土。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9月03日 第 07 版)
前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