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培训 > 学员论坛
学员论坛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精神

发表时间: 2025-10-31 来源:管理员

“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这短短一句话,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更凝聚着一种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的精神力量。这片红色土地用二十八年的坚守,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更孕育出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为主要内涵的大别山精神。在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这几天的学习期间,让我在思想洗礼中收获了深刻感悟。

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坚守信念。大别山军民铸就了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始终胸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对中国革命必然成功的执着信念。从1921年到1949年,在长达二十八年的岁月里,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斗争多么残酷,大别山的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这面不倒的红旗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筑起的信仰长城,他们中有詹谷堂、吴焕先、高敬亭这些我们叫得出姓名的烈士,更多的是我们不知姓名的万千普通群众,大别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牺牲近百万人。“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他们不顾生死,舍弃小家为大家,投身革命洪流,在绝境中开辟生路。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让他们在白色恐怖中不退缩,在饥寒交迫中不放弃,硬生生在敌人的“围剿”中闯出了一条革命道路。这种对信仰的绝对忠诚,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前行才有方向。

大别山精神的底色是“胸怀全局”的格局。大别山军民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始终表现出以革命大局为重,从全局出发,宁肯牺牲小我也要为党分忧,为革命的胜利创造条件的境界和胸怀。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动西进甘肃,在战略上牵制敌军力量,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北上。面对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物资补给极端困难的情况,红二十五军节衣缩食,从仅有的七千块大洋中拿出五千块支援中央红军,表示“我们就是不吃不穿、挨冻受饿,也要支援党中央”。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没有后方支援、没有物资补给,却毅然挺进敌人腹地,只为牵制国民党兵力,为全国解放打开局面。这种牺牲精神,正是共产党人胸怀全局的生动体现。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要始终胸怀全局,跳出个人利益的小圈子,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格局中,在需要时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担当。

大别山精神的关键是“团结奋进”。大别山区的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军队保护群众,群众支援军队。农民们连夜赶制军鞋、筹集粮食,甚至组建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战士们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仅有的口粮分给受灾群众。“大别山上一根藤,藤缠树来树缠藤。红军好比山上树,穷人好比树上藤。藤离树来无处挂,红军是咱救命人。”这首在大别山区传唱的红色歌谣,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与人民一条心的生动写照。这种“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力量,让敌人的“围剿”一次次落空,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如今,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同样需要团结协作,工作中与同事互帮互助,生活中与邻里和睦相处,社会上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力量,才能在面对风险挑战时无往不胜。

大别山精神,最终要落脚到“勇当前锋”的行动上。大别山军民在革命中始终走在前列,黄麻起义打响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红军的重要发源地;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根据地是华中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这种“勇当前锋”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敢闯敢试、奋勇争先。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不再面临枪林弹雨的考验,但仍会遇到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工作生活中的“拦路虎”。此时更需要传承大别山精神,以“勇当前锋”的姿态投身工作,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直面挑战,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毅力破解难题,在自己的岗位上扛起责任、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别山的红旗虽已定格在历史中,但大别山精神红旗在我们心中永远飘扬,让我们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作者姜孟雅,系“郑州市司法局党性教育培训班(第一期)”学员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