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培训 > 学员论坛
学员论坛

在一碗米一尺布里触摸“人民”的温度

发表时间: 2025-10-23 来源:管理员

车入大别山,峰峦如黛,雾霭漫过车窗时,那些被岁月窖藏的红色记忆便顺着呼吸涌了上来。在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的几天时间里,我在博物馆的陶碗前屏息,在田铺大塆的青石板上驻足,在老人们的讲述里湿了眼眶。最终明白,最动人的初心,原是“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的朴素,是农家小院飘了百年的炊烟。

一、米与布:刻进骨血的信任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展柜里,一只缺口的陶碗静默。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转移那晚,箭厂河乡农妇张奶奶把给临产女儿留的最后半袋糯米全装了进去。自己煮了把野菜粥,却笑着说:“红军娃娃在前线拼命,咱这点苦算啥?”后来这碗,被战士埋在村口银杏树下——不是遗落,是把信任种进土地。

田铺大塆韩大爷的床板下,压着半世纪前的粗布。82岁的他指着照片说:“我爹给刘邓大军拆了唯一棉被做担架,这布是他连夜搓的线。”褪色的布面针脚密得像墙,他说:“那时候不懂大道理,就知道红军是帮咱穷人打天下的,咱有的,就该全给。”

原来“最后一碗米”从不是悲壮,是母亲把军粮看得比女儿的月子饭重,是父亲把担架看得比棉被金贵。人民二字,是陶碗里的余温、粗布上的经纬,是生死相托的笨办法。

二、大塆:活着的红色心跳

田铺大塆的晨雾里,晒秋的辣椒串红得发亮。红军住过的老祠堂成了村史馆,“列宁小学”的琅琅书声撞着青砖墙。最勾人的是村头“将军饼”铺——70岁王婶凌晨三点揉面,饼上的五角星被烤得金黄:“游客爱吃,更爱听故事。我孙子总趴在灶台边问:'太奶奶给红军送过饼吗?'我就讲……”

红色在这里不是展品,是日子里的呼吸:老党员、烈士后代、返乡大学生组了宣讲队,用方言讲“半夜送军鞋”的旧事;年轻人改民宿,土坯墙里摆着《大别山革命史》;村小美术课,孩子们画的“红军爷爷”眼睛都亮着光。有返乡学生说:“从前觉得红色是课本字,现在懂了——是奶奶纳的千层底,是爸爸修的老祠堂,是我们该接的火把。”

山风掠过枫香树,我忽然懂了:红色从未褪色,它只是变成了守老物件的坚持,变成了建设家乡的热乎劲儿,变成了“为大家”的日常。

三、从历史到今天:最实在的传承

几日的行走,最深的触动是懂了“人民”的温度——不是文件里的词,是张奶奶装米的陶碗,是韩大爷床底的粗布,是王婶揉面的手,是孩子们画的画。

站在山风里回望,那些“最后一碗米”的故事,早化作了这片土地的基因。我们不必再穿草鞋打仗,但要记住:把最好的留给更需要的人,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最朴素的道理。

田铺大塆的墙上有句话:“过去红军为我们打天下,现在我们要为人民谋幸福。”这不是口号,是韩大爷说的“老百姓最认实在”——共产党人的实在,就是永远和人民坐一条板凳,让“最后一碗米”的暖,永远在人心头滚烫。


作者李雪松,系“弘扬大别山精神 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海油发展销售服务公司2025年党员教育培训班(第四期)”学员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