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研讨的方式在党性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因为,党性教育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需要用民主的方法、说服的方法,需要个人的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和不断内化才能完成,互动研讨的方式可以引导学员深度参与,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但是在互动研讨教学设计上,往往研讨的问题过于“宏大”,学员无话可说,或者不知从哪儿说起,或者在研讨中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比如说,我们有一堂研讨课,以“学习大别山革命历史,增强党性修养”为题,开展互动研讨教学,如果只把题目给到学员,而没有详细的问题设计,学员在开始进入讨论时,就会遇到困难。题目太大了,讲什么好呢?不太容易把握,谈起来也会不着边际,空洞,虽然有明确的题目,也达不到教学目的,就相当于有了一个遥远的目的地,但没有合适的路径,怎么能到达目的地呢?根据这个研讨题目,进一步细化研讨的子问题,就成为必要,就相当于,规定了目的地,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我们预先搭建一步步的台阶,按照台阶进行,自然到达了目的地,水到渠成。
那么,怎样搭建这样的一步步“台阶”呢?最重要的围绕研讨题目,细化讨论问题,问题的顺序符合认知规律。我们可以根据一般的认知规律,把一系列有顺序的问题划分为四个层次:客观层次、反映层次、诠释层次、决定层次,它是从单纯的感知、响应、判断到决定的一个自然发生的内在过程。
我们仍以“学习大别山革命历史,增强党性修养”课程为例,看讨论的问题如何设计。
开 场 说 明
用事先设计好的开场白开始。如果大家还在说话,等大家在说话中自然安静下来,或者用“我们开始吧”这句话提示大家安静,效果比“请大家安静”要好。然后以开场白说明大家集中在这个研讨室的原因、研讨的主题等。比如可以这样开始:今天,邀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题目,讨论的题目是......,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一共分为四个小组,我们有些学员对大别山革命历史、现场教学点比较熟悉,有些学员不太熟悉,但是,我们讨论的题目没有判断性问题,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我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每位学员回答起来都不困难。
客 观 性 问 题
讨论时最先提出的客观性问题要能呈现事实。这些问题通常与感官有关:你看到、听到、摸到的是什么?
●这几天的参观学习,我们参观了哪些现场教学点?
●参观过程中,我们听到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我们看到了哪些展品?
●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
因为这些客观问题很容易回答,往往我们容易轻轻带过或跳过这些问题,到后来才发现大家讨论的不是同一件事,或者没有收集到足够的答案,无法进行下一步讨论。还有一种情况是,学员对参观学习回忆程度不一,有的可能不愿意回答这类简单的问题。所以,如果您是讨论的主持人,需要耐心谦虚的态度,坚持对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员提出问题。
反 映 性 问 题
●哪个教学点最能打动你?
●这个教学点为什么会让你感动?
●哪个历史人物最让你感动?
●这个历史人物为什么会让你感动?
●你还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的其他故事吗?
●哪件展品是你印象最深刻的?
......
问题完成后,引导学员将事件与其发生的年份记录在一条时间线上。
反映性层次提出的问题,通常与感受、心情或联想相关。学员回答反映性层次问题都会有自己的反应,这个反应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把过去多年的阅历经验、特定情景、特定记忆联系起来,唤起不可或缺的直觉、回忆、情绪和想象,也可能是当下直觉的反应,如果学员没有机会参与这个层次的问题,就会感觉到挫败。讨论主持人应该还要注意那些没有机会参与的学员,在情绪上给予照应。
诠释性问题
●如果把这个时间轴按照时间分段,你会在哪里分段?
●你会为每一段给个什么标题?
●为什么会给这个标题?
●这反映出什么样的价值观?
......
此层次是以客观的资料与从反映层次获得来的联想或感受作为基础,进行深度的探讨,目的是获得主题的意义。问题设计的字眼是“为什么”。提问价值观的问题会在这个层次出现。当我们完成了这个层次的问题后,可能你会惊奇的发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叙述了大别山的红色历史。
决 定 性 问 题
●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对于中国共产党或个人有什么样的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
决定性层次,其实就是通过前面的讨论,得出某个结论,这个结论更是一个行动或承诺。
结 语
讨论进入尾声,简单梳理一下大家的结论,并给出肯定和鼓励,最后感谢大家的参与。
从客观性问题开始,最后用决定性问题结束,循序渐进的四个层次,目的是自然地达到自我省思。但是,这些预设的问题与真正面临的情景会有不同,而且只是初步的设想,还很粗泛,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供稿:教学科研部 林海平)